上一頁 3.軌跡、鏡像

  

4.意念、意境

  「抽象是一種不存在的現象,但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它。」,只有在抽象的體系內才可以產生智慧,因為智慧本身就是一個抽象事件。然而抽象性事件並不是實質的構成物,是無法製造出來的,但我們可以使用行程編寫的技巧,模擬出相似的軌跡;在虛擬的狀態下,顯現出它的軌跡。

  意念、意境、意識是人腦在運行時,產生的可以感知的現象,在電子腦中這些抽象現象叫做「軌跡」。多個意念合成意境,意念的增減造成意境的改變,而意境的流動則形成意識。以電影的播放來說明;畫面被投射於銀幕(意識空間),一格畫面(意境)包含多個事件(意念),連續播放的畫面形成動畫(意識)。

 

.1 意念

  頭腦在思考的過程會浮現出一個又一個的念頭,這個念頭叫做「意念」。透過意念我們可以聽懂對方的話,可以表達自我,也可以執行動作。經由意念我們可以和外部世界進行互動,更進一步的也影響著外部世界。

  如圖10所示,意念的執行過程被分成三個態(感知態、分析態、執行態,叫做意念三態),並以三個迴圈,依序執行;三個態皆被執行後,才算完成一個意念的運作。感知態分為兩個步驟「理解」及「反應」,是要先確認事件的實際意涵,再取得這個意涵的反應意念。進入分析態的時候要分析、判斷這個反應意念是否合理、或合乎社會規範;也可以,以另一個意念取代這個反應意念。執行態則是執行這個反應意念(語法軌跡,輸出入裝置,或孵出一個新的意念)。(參見3.2感知軌跡、3.3反應軌跡及3.5事件鏡像)

 

   

 

  單從功能面上言,這個「態」運作模型的目的,與C語言的邏輯運算、AI使用的演算法是一致的,都是要得到一個結果;但意念三態的實際功能遠不止如此。除了提供抽象的運作方式外,意念三態還能夠將現實環境中動態、多變、隨機性的狀況,即時反應在它的流程中,這使得它的運行過程,始終是處於一種變動性的狀況。從一個態進入另一個態時,意念原本的內涵會被改變。在理解上,不能將這三個迴圈解釋成三個意念,而是將這三個態視為一種流動階段,亦即意念具有「時間性」。只有在執行完這個態的意念後,才會決定出下一個態的意念。它是一種動態、可調整的事件。當這三個態分離時,它們各自的意涵都只是片段、不完整的;須要依序走完三個態的流程才會產生一個完整意思(故事、意識)。這是電子腦模擬抽象事件運行的過程,是一種沒有邏輯運算、沒有演算法的運作模式。


  資料、訊息或是事物,在傳統軟體系統的執行過程中只是一些數碼,並不具備任何意義,須要程式師以編寫程式的方式,來決定它們的定義及規則。但對電子腦言,意念(事件)是核心的運作單元,意念會主動的執行它所攜帶的規則(軌跡、鏡像),進而推動體系的運行。此外,意念亦會積極的,從內、外世界產生的訊息中,累積它運作所須的規則,達到成長的目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以“執行規則”及“累積規則”為核心運作的模式,是一種要讓事件(意念)“活起來”的體系。

  要滿足上述的條件,意念必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事件,且具備自主運作的能力。是以只能夠在多CPU或多執行緒的計算機上執行。一個意念在運行時成為焦點意念,此時所有其它顯性、隱性意念皆成為輔助意念。下面圖11中顯示,從“電話響”到“接聽電話”,電子腦運作的過程。圖中顯示意念三態的流程,〔電話響〕是感知態,〔接電話〕是分析態,〔不執行〕是執行態。在進入分析態時,意念〔~電話響〕的反應軌跡中,執行要件是〔接電話〕,物件要件是〔人〕,此時意識空間屬性是〔人〕的意念有〔張三〕及〔兒子〕;張三是客人不適合接電話,兒子則可以。於是〔我〕不執行〔接電話〕,並期待〔兒子〕去執行。

    

.2 意境

     「紅色、白色、綠色」只要看一眼便瞭解,但任何人都沒有辨法用語言表達它們。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人腦是藉由感應的方式來進行累積經驗。看到“獅子走過來”,神經網路便觸發了〔危險〕的念頭,這個危險的念頭是一種感覺,必須自己親自去體驗,無法用文字陳述。這種運作模式造成了,同一個字或詞在不同的意境下會有不同的意思。黃色在一般的情況下,指的是顏色;但如果意境中顯示的是“古代宮廷禮儀”,則黃色代表的是尊貴,如黃袍;在與人約會的意境中,則表示失約,如黃了、黃牛。這是因為意境的變化產生了不同的意涵,進而造成意境的改變(跟文字本身沒有關係)。

  可以把意境看成「內世界對於外世界現實狀況的反應」,這是內、外世界互動的依據。意境的變化亦改變人的日常行為,這個變化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外世界的訊息,另一是衍生於內世界的意念。不論是外部訊息還內世界產生的意念,都在持續的改變著意境。就像一滴黑色墨汁滴入一盆清水中,在水中擴散的畫面。新加入的意念影響了此刻的意境,因而產生了一個新的意念,新生成的意念又展開新的一個迴圈,意境也持續的跟著變化。

  訊息在計算機語言中,只能夠以靜態、固定性、單一性的方式運作;而電子腦中,意境則提供了一個具有動態、多樣性、時間性的運行條件,並且「常駐」於意識空間。這個「常駐」非常重要,因為思考的過程是具有「時間性」的,而且意境也是持續的在變動。比如,兩個人談論著“飛機”,作為主題,“飛機”以意境的方式,持續存在於兩人的腦海(意識空間)中,使得雙方陳述的內容不會脫離主題。前面圖10中的意念三態在感知流程、分析流程及執行流程,都須要參照意識空間現在的意境,才能夠得到最正確的理解和結果。這是經由意境的變化,影響了意念運行的結果。此外,對於意識空間還有一件很重要的概念,它將所有發生的事件圈管於它的範圍內;如此,電子腦在運行時,只須考慮這些被圈住的事件即可。比如,當我說:“那個誰”;地球有70億人,無法判斷是那個人;但此時意識空間內只有張三、李四、王五,我們便可以將理解限制在這三個人。

 

   

  圖12顯示的是,我在地鐡站,此刻的心境(意識空間內的現況)。意念〔我,餓〕結合〔現在,12時〕後,可能會發出一個〔午餐〕的意念;但可能會被意念〔擔憂,班車〕給否決。

 

                    下一頁 5.意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