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2.屬性激素、神經元

     

 

3. 軌跡、鏡像

  人會經由學習而成長,從初生嬰兒到成年,這是一個從零到有的過程;其間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將手中的杯子放開,這個杯子就會掉落地上,這是自然界的法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的規範,我們吸收了這些規範,同時也生活在它的約束下。頭腦以累積經驗的方式,記錄並吸收這些法則及規範,再依關聯性進行一番連結,讓這些經驗成為可以使用的知識。從另一角度觀察,經驗是人腦成長的養分;如果失去了這種吸收經驗的能力,人腦會永遠停留于初生階段。這些引導我們行事的規範或經驗,在電子腦中叫做「規則」。


  規則看不見,但無所不在,我們可以感受它運行的軌跡。“張三拿起蘋果,咬了一口。”以這句話作為例子,假設這是一幅畫;則我們可以分解出許多的訊息,“人有手、有嘴,手可以拿東西,嘴可以咬食物,蘋果可以吃…”。這些被分解出來的訊息便是規則(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手、有嘴…),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規則運行時產生的軌跡。另一個例子,“行人穿越馬路時,遇到紅燈便停下,綠燈亮時便行走。”,「紅燈,停」,「綠燈,走」,這也形成一種由社會生活產生的規則。

     

 

  既然規則運行時會產生軌跡,那便可以將這些軌跡記錄下來;再根據其功能、性質的不同,以不同的結構儲存於不同的檔案。需要時再將這些規則取出,依照行事,這便是電子腦的的理論基礎;也是人腦運行的模式。上面圖5顯示外部訊息轉換成知識的流程。

 

.1 語法軌跡

  如何讓機器以自然語言表達自我?對話系統使用最直接的方法,從所有收集到的對話中找出最適當的一句。這種任意性的資料收集,會產生大數量的句子。用“張三拿起蘋果”這個句子說明,以李四、王五…取代張三;或以香蕉、橘子…取代蘋果。光是如此,便可以造出非常多的句子。但如果以屬性工作表示,則只要〔人,取得,果實〕一個句子便可以。張三、李四、王五都是人;蘋果、香蕉、橘子都是果實。用屬性來記錄句子,可以將無數多的句子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用屬性組成的句子叫「屬性鏈」。

  語法軌跡的執行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收集、記錄中文對話;二是提供中文表達的語法。它不是以拷備整個句子的方式,記錄由外部世界傳來的句子;而是使用一種二維陣列的結構,在上面留下句子的足跡。因為屬性的運用,語法軌跡可以在使用很小的記憶單位下,記錄所有接收到的中文句子;先將句子分解成數個以神經元為單位的詞,再將這些詞映對至神經元,再從它的感知鏈中取出它的屬性,合成為這個句子的屬性鏈,最後再刻入語法軌跡的二維陣列中。當電子腦要表達它的意思時,會先孵出一個意念,再以這個意念從語法軌跡中抽出一條屬性鏈,再轉換成中文輸出。例如,電子腦產生一個意念〔買,西瓜〕,這個念頭被轉換成屬性〔取得、果實〕,被送入語法軌跡,並取得屬性鏈〔人,取得,果實,吃,數量〕,再經過修整、轉換後,就成為“我買西瓜”。這是自我意識的陳述,不同於對話系統的「找答案」。

 

   

 

  語法軌跡的運作,並不須要演算法及學習模型,也不需要大資料。如圖6顯示的是“張三拿起蘋果,咬了一口。”,這句話的語法軌跡二維陣列圖。以X座標為基準,向Y座標展開;〔人,取得〕=01〕,〔取得,果實〕=13〕,〔果實,吃〕=35〕,〔吃,數量〕=56〕,這四個座標被設為ON。將第一個點的X座標取出,再順著這四個ON的點走,並將每個點的Y座標取出,便是一條屬性鏈。雖然這個二維陣列具有簡單、快速、效率以及節省記憶體的優點。但因為結構太過於簡單,導致兩個屬性鏈的軌跡可能發生重迭的現象。這個問題會讓電子腦在表達自我時,從陣列中抽出一條不正確的屬性鏈;是以需要再建立一個驗證結構來分辨各屬性鏈,參見圖6的節點驗證碼。有了驗證碼,就可以分別兩條重迭的屬性鏈。

  語法軌跡以屬性為運作單元,可以輕易解決,對話過程中常出現的含糊、不完整的句子。電子腦可以藉由語法軌跡,在參照意識空間現存的各個意念下,更正確的解讀這類句子。例如,將“我也看過”,解讀為“我也看過這部電影”(因為意識空間中含有意念〔電影〕)。或將“下一班”,解讀為“我搭下一班地鐡”(意識空間中含有意念〔地鐡〕)。“我也看過”的屬性為「人,看」;從語法軌跡中抽出與其相合的屬性鏈,逐一比對意識空間中其它的意念便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句子。在我們日常的對話中存在許多這種不明確的陳述,但這些含糊的句子並沒有為我們帶來多大困擾,雖然也常常造成錯誤的理解。

 

.2 感知軌跡

  當我們透過視覺系統看到一隻老虎,人腦得到是一個圖像;或是以文字形態的方式看到老虎,也只是兩個符號。不論是圖像還是符號,對於人腦言都不能夠產生任何的效用。是以大腦須將這個圖像或符號轉換成另一種它可以分辨、使用的結構。對於電子腦言,則是要建構一種讓意識空間可以執行的結構;感知軌跡便是用來作為這種用途,它是由屬性加上性質組合而成,叫做「感知鏈」(參見圖4中的神經元〔老虎〕)。


  靜態、單一性的環境下,是不能夠表現出像感知這一類的抽象性事件。在意識空間的的運作模式下,感知一個事件是一個過程;當意識空間收到由神經元投送過來的意念,會以其中所攜帶的感知鏈,逐一掃瞄空間所有其它意念,參照、比較它們所定義的感知鏈。得出一個最接近意識空間現時情況的「理解」(意念),然後再從它的反應軌跡中,取出一個與意識空間現在情況相吻合的反應意念,最後以這個反應意念作為感知過程的結果。這是將感知分為兩個步驟「理解」及「反應」。也就是要「依照意識空間現在的情況理解事件,再依照意識空間現在的情況作出反應。」的過程。

  紅色、藍色、白色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指的是顏色;但在圖畫、詩詞、文學作品中通常會被隱喻為熱情、憂鬱、光明來表達一個人的心境;只有在上述「感知兩步驟」的運作模式下,才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果。


  因為感知鏈的運用會產生許多擁有相同感知鏈的意念,比如,張三、李四的感知鏈都是〔人、名字,陽、完全〕,運作時會重組成〔人,名字〕、〔人,陽〕、〔人,完全〕,分別代表(人名、男人、成人),也就是指“成年男子的名字”。神經元會將節點座標與感知鏈打包,一起投送至意識空間。有了節點座標,意識空間不會將兩個感知鏈相同的意念混在一起,當意識空間須要取用、變更某個神經元的資料時,只需循著這個座標即可。這個節點座標可以讓電子腦同時和張三、李四交談,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事情。

  感知鏈亦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懂,讓電子腦可以知道張三是一個成年男子。此外,經由感知鏈,神經元間可以產生關聯性,並形成一種動態性的網路,讓電子腦具有聯想的能力。聯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功能,人腦如果沒有聯想的能力,將無法思考。

 

.3 反應軌跡

  人看到喜歡的東西會想要擁有,不喜歡的則會生出厭棄的心裡。在日常的生活中,亦會不自覺的遵守許多的社會規範及律法。反應軌跡便是要用來處理這些狀況,它的運作邏輯非常簡單;在某些條件發生的情況下,事件會藉由發出一個意念的方式,作出反應。下面圖7說明“開車時遇到紅燈亮”電子腦的反應流程。如圖中意念〔紅燈〕的反應軌跡所顯示:〔停下〕是要執行的意念;屬性〔人〕指的是〔我〕,屬性〔器物〕指的是意念〔開車〕中的性質〔器物〕;性質〔即刻〕表示要立刻執行;性質〔號志〕指的是〔紅燈〕;而性質〔亮〕是意念〔停下〕的激發條件。以自然語言表示則為“如果紅燈是亮的,且正在開車,則停車”。

 

    

 

  意識空間在感知態(參見4.1意念三態)的情況下,會以焦點意念為基點,輔助以空間中所有其它意念,盡可能孵化出一個反應意念,並投送至意識空間,進行下一輪分析態的運作(參見3.5事件鏡像)。如圖7意念〔紅燈〕的反應軌跡含有「執行、物件、目標、時間、條件」五個要件,叫做「反應鏈」,(執行要件是意念型態,物件及目標要件是屬性型態,時間及條件要件為性質型態,條件要件可以為數個)。執行要件是即將要發出的意念(如停下),物件要件是要去執行的物件(如我),目標要件為被執行的物件(如器物),時間要件是要執行的時間(如即刻),條件要件表示要激發的條件(如亮)。在感知態的運作中,要盡可能的將反應鏈結構的後四個要件填滿,然後依據這個結構找出一個最適當的反應鏈(一個意念可以有數個反應鏈),再將它的執行意念投送至意識空間,隨後意識空間將進入分析態。


  這是將反應軌跡作為感知軌跡的輔助項目,兩個軌跡要依序執行,才能夠完整的得到感知事件的結果。這個運作模式來自於我們對於「懂」的認知。比如,我對張三說:「早餐吃了沒?」,如果張三回答:「吃豆漿」,這個回答還算是合理。但如果張三回答:「看電影」,則我會認為張三並沒有懂我的話,因為他的回答不合理。會造成這種不合理的原因,可能出現在三個執行點;一是在感知軌跡的理解流程產生了錯誤的理解;另一個原因是反應軌跡取出了一個不適合的反應意念;最後,可能是語法軌跡抽出一個不正確的屬性鏈。此外,還有一個可能原因––張三故意的(分析態)。

  反應軌跡是經由經驗累積所建構、調整。在電子腦的運行模式下,它的執行狀況是處於一種動態的條件下,具有可變性、隨機性的性質。我們平常所說的直覺、預判都可以藉由它表現出來。

 

.4 全域鏡像

  人腦可以記住“昨天上午去參加座談會,下午搭地鐡去看電影,晚上7點和朋友聚餐。”,全域鏡像處理這種事情非常容易,因為它就是一個“錄影機”,它以意境為單位,記錄下每一個意境。全域鏡像記錄意境的方式,是將焦點意念及與其相關的意念打包,並堆疊至它的記憶佇列中,再將入口座標建立在焦點意念(神經元)。它是以成對(目標意念,描述意念)的方式打包訊息。這是在觀察人腦記憶事情時產生的軌跡,反向推演,所設計出來的記憶方式。對於近日發生的事件,只要從全域鏡像的入口往下回溯,便可以得到須要的記憶。而久遠的事件則須先取得一個相關聯的神經元,經由它的入口座標取得全域鏡像的記憶。

 

   

 

  圖8顯示在地鐡站3個時段的意境,它們會依時間順序逐一被寫入全域鏡像,然後再將它們的入口座標,分別填入神經元〔地鐡站〕、〔候車區〕及〔車廂〕。如此,電子腦便可以經由前面的任一神經元,將全域鏡像中的意境投送至意識空間。這便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記憶。


  又或,由入口向下回溯全域鏡像,電子腦可以記得5分鐘前說過的話,10分鐘前作過的事。再者,因為各個意境是被依序寫入,是以在全域鏡像中的訊息,是可以大略分辨它們的時間性;比如,一個鐘頭前、上午、昨天、前天、上個月、去年、…。

  以同於錄影機的方式錄下訊息,會產生龐大的資料,人腦以「忽略」和「忘記」來減少記憶單位的使用。電子腦仿照同樣的方式,只有成為顯性的意念才會被打包寫入全域鏡像。再以一個「計數器」來模擬忘記;被回憶的意境它的計數器會被累加。另外,每一個時間迴圈則會遞減計數器,當計數歸零時,這個意境會被移除。全域鏡像記錄著電子腦所有的經歷,是「自我」一生的記憶,這種特性使得民俗傳說中“一夢千年”的情景,在電子腦中也是可以發生的。如同人腦一樣,這種記憶方式雖然可以省下大量的記憶單位,但記錄下來的訊息大多是模糊、不精確的,很可能造成日後理解偏差的現象。

 

.5 事件鏡像

  蘋果有紅色、綠色、黃色,有的吃起來酸酸脆脆,有的吃起來松松的。電子腦將這些訊息記錄於神經元〔蘋果〕的事件鏡像中,以〔主題、描述〕的格式儲存資料。圖9中,蘋果的〔顏色、紅色、…〕以及魚的〔生活、呼吸、…〕等,都是連結至其名稱所代表的神經元。


  全域鏡像中某些被回憶或強調的訊息,會被移入事件鏡像中。事件鏡像儲存的訊息是這個神經元的種種經歷,這些經歷還須完善它們的感知軌跡及反應軌跡才能成為可以執行的知識亦可以這樣解釋,全域鏡像中存放的訊息叫做「記憶」,事件鏡像中儲存的訊息叫做「知識」。

  當「感知態」孵化出一個反應意念並投送至意識空間中,此時意識空間進入新一輪的迴圈––「分析態」(參見4.1意念,意念三態)。事件鏡像是分析態分辨事情的主要訊息來源。“一隻魚在陽臺上曬太陽”,這句話每個人聽了都會覺得怪異;依據圖9中,神經元〔魚〕的事件鏡像含有〔生活,水中〕,可以知道這是一件不正常、不合理的事情。然而人是陸居動物,對於“人在河裹游泳”這樣的事情,我們不會覺得不合理;那是因為在神經元〔人〕的事件鏡像中存有很多有關人與河的訊息。而在〔魚〕的事件鏡像裡,找不到絲毫與「陽臺、曬、太陽」有關的記錄。人有時候對某件事情會有「生疏」的感覺,就是因為對於這件事情的「知識」不夠完整,使得頭腦不能夠很順暢的運作。一般人在摩天大樓上會產生恐懼的心理,但建築工人卻可以在上面的鋼架上行走自如;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事件鏡像中累積的知識也不一樣。

 

     

 

  事件鏡像亦是一種可以調整、成長型的結構。它是以逐漸累積的方式豐富儲存的訊息。例如,當意識空間產生了一個意境〔獅子,捕殺,羚羊〕,這個意境會將〔捕殺,羚羊〕的訊息移入神經元〔獅子〕的事件鏡像中。這樣使得電子腦的每一個事件(神經元)可以逐步累積它的定義及規則。也因此使得電子腦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以另一個層面的說法,事件鏡像中的資訊,決定著我們對於這一事件的理解程度。“獅子生活於熱帶地區,老虎生活於寒帶地區”,比對事件鏡像中的訊息,可以明確的分辨這句話是否正確。“獅子捕殺羚羊”這句話合理,那“老虎捕殺羚羊”是否合理?老虎是寒帶地區的生物,羚羊是熱帶地區的生物,兩者兜不在一起。意識空間要進行這樣的分析、判斷,須具備,執行焦點能夠在神經元間、網路間進行非常快速切換的能力,意念網路足以承擔這樣的需求。

 

                     下一頁 4.意念、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