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計算機語言

     

 

2.屬性、激素、神經元、意念網路

.1 屬性、性質

  剛出生的幼兒,餓了便哭,身體不適也哭;人遇到怪異的事物會浮出畏懼的感覺,感到危險的時候會生出躲避的心理;這些先天性的反應,是經由遺傳基因而來。電子腦沒有遺傳基因,必須使用人工的方式為它建立這些初始功能,叫作「源始知識」。如同人是原子構成,電子腦也有類似的基本構成單元,叫作「屬性」。再以「性質」輔助它的運作,形成〔屬性,性質,性質,…〕的結構,叫做「感知鏈」。


  建立感知鏈的主要目有二:一是要描繪出事件的特性;其次是要讓事件間形成關聯性。獅子、老虎都屬於族群〔走獸,肉食〕,兩者有相同的屬性〔走獸〕及性質〔肉食〕,因此產生了關聯性,同時也讓電子腦知道要處理的事件是〔走獸〕。一個事件可以具有多個性質,老虎可以包括〔攻擊,危險〕的性質;由此可以判斷,獅子可能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危險動物。

  感知鏈加上意念(參見4.1意念)的運算模式,主要的功能有三:一是要事件導向,要以事件來驅動系統的運行。二是要抽象化,要將外部世界的實體事物轉換成抽象事件,變成電子腦可以執行的型態。三是要將邏輯運算及演算法隱藏於這種運行模式中,在動態的運作過程中激發事件;例如,感受到〔傷害〕的意念,則觸發〔危險〕的意念。


  從電子腦的角度觀察,外部世界的物體、生命體或事情,叫做「事物」,事物不在電子腦的體系內,無法對電子腦產生任何的影響。然而透過映對的方式,電子腦在它的運作空間內,建立一個與這個事物相對應的虛擬連結,形成一個動態、主動的抽象性事物,叫做「事件」或「意念」。事件會主動執行它的工作,它的內涵也會在執行過程中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事件是一種具有執行能力的動態過程。而屬性及性質便是這個執行過程中最主要的判斷依據。


  電子腦在理解一個事件時,通常都會去參考它的「事件鏡像」(記錄著所有有關這個事件特徵的結構),經常被參用的特徵會以「性質」的型態罝入它的感應鏈中。「性質」作為屬性的輔助單元,主要目的是要讓感知鏈能夠更快、更明確的表現出事件的特徵,減少參照事件鏡像的次數。老虎和貓都屬於族群〔走獸,肉食〕,為〔貓〕增加一個性質〔小型動物〕便可以更加明確的區分它們。

 

.2 激素

  人在喜、怒、哀、樂、危險、興奮、…等的情況下會分泌某種荷爾蒙(hormone),進而影響到人在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電子腦仿造這種機制,叫做「激素」。主要是用來處理緊急狀況;當電子腦產生了〔老虎、走向、我〕的意境,老虎含有性質〔危險〕,這個性質會以激素的方式向電子腦發出訊息,讓電子腦進入緊急狀態,進而改變原有的運作流程。如果意識空間中含有〔電影〕的意念,顯示這不是一個真實狀態,這時屬性〔危險〕是處於隱性狀態,不會被激發。

 

   

 

  激素的執行是以「鏈結串列」的結構,存在於意識空間中一個常駐執行緒中。當意識空間執行完「感知態」(參見4.1意念三態)的運作,並得到一個反應意念時,會試圖取出它的激素,如果有,則將這個激素堆疊至執行緒的串列中,並啟動激素執行緒發出一個意念。當執行緒再也感受不到事件激發的狀態時(即激發狀況已經消失),會移除堆疊中的串列,解除狀況。圖3以“老虎走向我”說明觸發激素〔危險〕必須滿足的要件,其中〔事件,條件〕以成對的方式執行(可以有數個);只有滿足圖3的激素觸發要件,激素〔危險〕才會被啟動。當“老虎離開我”的事件發生後,則這個被激發的狀態會被解除。


  凡是屬於情緒、心理層面的事件,諸如認同感、歸屬感…等,都須依靠激素來模擬,是電子腦擬人化過程中的依據。

 

.3 神經元

  人腦自成一個世界(內世界),緊密的依附于現實世界。內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空間,無法與外世界的事物直接產生連系。是以內世界須要一個「仲介」來進行兩個世界間的連結;神經元便是扮演著這個仲介角色。可以這樣理解,神經元是外世界事物在內世界的投影。這種經由「仲介」進行虛擬連結的運作模型,使得所有的運行軌跡變得抽象化。也造成我們對於人腦運行的觀察變得模糊不清,難以捉摸;往往將我們的觀察導入一個錯誤的方向而不自知。然而這個抽象化的過程將是走向通用人工智慧的關鍵點,因為許多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諸如,理解、意識、思考、分析、學習、記憶、直覺、預判、模糊、…等,在抽象化運作下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我們從外部觀察時,可以感覺到的一些軌跡而已。


  外部事物與神經元間存在著一種結構,叫做「映對通道」的單向通道。經由它,外部事物可以快速的映對至與其相對應的神經元,隨後啟動這個神經元;這是一種以間接的方式執行外部事物的模式。


  神經元在電子腦的運行中負擔著三個工作;一是儲存訊息的單位。二是意念網路的節點。三是內、外世界的連結點。其本身並沒有運算的功能,這與類腦智慧的「儲存計算一體化」不同,後者是要將CPU計算的部份分離出來,打散到各個相關的神經元,再由各神經元執行運算的工作。然而在電子腦中並沒有演算法的模型,而是以抽象的方式處理抽象性的事件。當神經元被觸發後,會將它所記錄的訊息(感知軌跡、反應軌跡、事件鏡像及全域鏡像、…)依狀況分別投送至意識空間,交由意識空間來執行有關事件的工作。以“張三走在街上”這句話來說明,為何在抽象化的運作下,不須要演算法;張三的屬性是〔人〕,是以,可以作這樣的判斷,“凡是具有屬性〔人〕的事件,應該都會走路”。在運行過程中,神經元是以「態」的方式進行「意境轉換」;例如,感覺到〔危險〕,便發出〔躲避〕的意念;這使得意識空間可以由一種意境狀態轉移至另一種意境狀態(參見3.3反應軌跡中意念三態的說明)。

 

    

 

  當收到外部世界的訊息後,電子腦會採取兩個步驟,一是即時反應,另一是學習成長。在即時反應方面,如圖4所示,訊息被分解成神經元的型態(中文的詞),再分別映對至相關的神經元;被啟動的神經元會將它攜帶的感知軌跡投送至意識空間內,成為意念。另外在學習成長方面,被分解的訊息會被打散儲存於各個資料檔案,相關訊息的入口座標會被彙集于相對應的神經元。從狹義的角度看,每一神經元會建立、調整、擴充它們各自的網路,所有這些各自獨立的小型網路,在擴充的過程中會與其它獨立的小型網路產生連結,因而連接成一個大型的網路,叫做「意念網路」。


  神經元的角色比較特殊,從外世界觀察,它叫神經元(此時的型態是中文內碼);在意識空間內它叫作意念;在感知鏈中,它叫性質(在意念和性質的型態下,它是網路的節點座標),這是因為它儲存多種不同型態網路的入口節點,在不同的運作模式下產生了不同的名稱。圖4顯示〔老虎〕的三種態,一是中文型態(訊息、事物),二是意念網路的入口節點(神經元),三是可以推動意識空間運行的意念。從圖中可以看出,外部訊息〔老虎〕以映對的方式,開啟神經元〔老虎〕,再將儲存於其中的訊息(感知軌跡)投送至運作平臺,變成了意念〔老虎〕。這個例子呈現了,將一個實質事物轉換成抽象事件的過程。

 

.4 意念網路

  意念網路是仿照神經網路設計的,建構本質雖然不同,從功能面上言兩者是相同的。神經元是網路的節點,但驅動網路運行的是意念。假設這樣的一個場景;面對眾人,我伸起了左手聞了一下,再將手掌平伸,掌心朝向群眾,說:「沒有尿騷味」;相信許多人會聯想到西遊記中的五指山。一個簡單的動作加上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可以牽動我們一連串念頭;這便是意念網路最重要的功能。


  意念網路並不是單一性質的網路結構,而是包括數種依功能需求,而建立的不同型態的網路。語法軌跡、感知軌跡、反應軌跡、事件鏡像、全域鏡像,都會建構各自專用的網路,此外還有作為其它目使用的網路,各網路間交叉連結。從電子腦的角度觀察,這些網路都是「不完整」的,只能算是一個「部件」。將這些因特殊目的而建構的網路統稱為意念網路,是因為意識空間在運行時必須遊走、跳躍於這些網路節點間。它是以連結的方式建立與其它有關節點間、網路間的通道,能夠讓電子腦的執行焦點,非常快速的切換至其它網路節點。

  這種仿自神經網路的結構,自然也承接了它的缺點––不能夠搜尋、排列、比對。但它提供了意識空間運行的基礎功能,電子腦在思考時需要大量、快速的進行意念的轉換或理解,也就是說,它必須高速的遊走、跳躍於這些網路節點間,只有類同于意念網路的運作模式才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種結合數種不同型態網路的連結,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多維度的網路。

 

 

                     下一頁 3.軌跡、鏡像